Новости для китайской страницы

全球化对宗教、国家和现代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刘育辰

全球化对宗教、国家和现代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刘育辰

Liu Yuchen 硕士二年级学生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全球化进程系

指导教师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丘马科夫(Alexander Nikolaevich Chumakov)/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全球化进程系教授

摘要:全球化进程、宗教、世俗化、中国、中国的宗教、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宗教环境、全球化对宗教的影响、分裂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宗教复兴等因素表明了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全球化、中国





全球化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显现。全球化从一开始就被理解为 "近乎现象级的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是经济发展本身,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世界各个领域的重叠,尤其是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叠,这是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我们关注的全球化早已超越了经济全球化。我们所关注的全球化早已超越了经济全球化。

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中,它是基督教在中世纪向欧洲的传播和对欧洲统一的追求,或者是儒家的 "大同 "[1]观念。在中国古代:地球村的某种终极理想形态--人类差异的彻底消解--都属于某种聚合。几乎各不相同的文化领域向着某种轴心汇聚、交错,这似乎印证了某种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我们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待全球化,就会发现这种趋势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经济现象。2000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确定了全球化的四个主要方面:"贸易和国际交 易、资本和投资流动、人口流动和知识传播"。19 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向现代全球化的过渡。工业革命利用规模经济的概念,实现了大量商品的标准化生产,而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创造了巨大的需求。[2]知识的传播和文化领域的重叠是全球化进程不可忽视的历史后果:这是不可避免的人文冲突。

还应指出的是,西方价值观中包含着一种跨越国界的 "平等 "信念,即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的信念。

正是与西方政治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民主"、"自由 "和 "平等",构成了西方追求 "全球化 "的价值观或信念。这三个与西方政治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西方价值观或信仰信条,构成了西方追求 "全球化 "的基础。全球化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历史工程,它对中国宗教环境乃至世界的冲击和影响将是惊人的。

一些保守主义者希望全球化的影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期待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更好发展,民族的、传统的、宗教的文化观念能够得到尽可能的保留。然而,即使客观地、孤立地看待 "经济全球化",我们也不能不发现,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是物质领域对文化精神领域的冲击和改变。

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早已超越了经济领域,例如,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权力和职能早已被经济发展的成果所削弱。对彼此国内法律透明度的要求、世界对国际法的认可、世界贸易组织对各国 "国内 "规则的限制,都是经济全球化向其他领域蔓延的证明。

除了 "法律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的第二个结果是 "政治领域的全球化"。在 "地球村 "中,各国的责任早已超越了曾经的 "国内责任","和平"、"环保 "等问题也不再是各国的内部问题。

经济领域的全球化不过是深层文化观念的表面反映。只有理解了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建构的 "同一性",才能理解全球化的深层含义和本质特征。真正的统一是精神理念与经济利益的有机结合。然而,在 "文化多元化 "的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很难或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普遍性。各种文明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3]》一书中提出,现代世界不同文化冲突的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现代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冲突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冲突。在文化领域相互重叠又相互排斥的普世化的复杂背景下,我们对宗教的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宗教环境,人类社会在强势宗教时期走向世俗化,法治始于 "神治"。在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的世俗化不容忽视,宗教的神秘性与现代法律的权威性相互对抗。 然而,尽管社会世俗化程度很高,宗教逐渐退出了法律国家的范畴,但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的消失,而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适应现代社会。

韦伯(M. Weber)认为,宗教的世俗化被理解为传统神圣观念的 "去魅(或去神秘化[4])",即宗教的神秘性消失,并开始以理性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信仰依然存在,并没有在任何地方消失,但信仰的特征已经从对魔法的迷信转变为理性的理解,信仰变成了对理性的理性理解,不难发现,在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灵魂完成了新的建构。

宗教从未因世俗化而离开世界,它始终 "存在 "于世界之中。相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俗化 "实际上是 "进入现实世界",是宗教对世界局势、人与现实的一种关注(如人本佛教、二十世纪初美国和加拿大的新教运动、"社会福音 "等)。

世俗化并不代表宗教的消失,而是宗教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适应,是从 "关注神秘 "到 "关注现实 "的转变。



全球化的发展是个人身份从 "一国公民 "向 "世界公民 "的转变,个人身份不以本国为标准。随着文化领域的重叠,"国界 "的概念逐渐模糊,激进的传统民族主义正在消解,国际传教士将更容易进入文化传统保守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宗教环境将变得更加自由和充满活力。

在现代中国社会,除了道教是完全属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外,其他宗教都属于传入中国内地的世界性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而完全源于中国传统的道教也因全球化而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地位。1978 年 12 月 18 日,邓小平等人提出了改革开放[5]的措施。 人民网。(2018年09月13日)]],这意味着文化封闭的中国开始接受世界形势,在宗教工作方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始落实,各地教堂重新开放,基督教等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国际宗教开始在中国复兴。



在宗教多元化趋势的背景下,中国的宗教发展似乎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格局,一些宗教在经济贫困地区发展,另一些宗教则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就农村宗教而言,其信徒主要是 "中年妇女、苦力、病人和穷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受教育程度往往较低,对信仰的需求源于对新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然而,随着城市宗教的发展,大量的信徒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和生活水平较高的人。此外,鉴于中国多民族的特殊国情,不能忽视民族文化对国内信仰的影响,如藏传佛教的信仰就包括藏族、蒙古族、土族、门巴族、鲁巴族等少数民族。[6]此外,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地理上的隔离,地理意义上的隔离与信仰的隔离相互交织。

因此,中国的宗教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现象,需要考虑民族多样性、社会阶层、地理位置等因素。

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代宗教发生了开放性的积极变化,是宗教自发适应尘世关怀和现代社会的积极 "入世"。在宗教从 "关注上帝 "到 "关注世界 "的转变过程中,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自发地适应中国的精神文化环境。

而且,中国宗教界对现行宗教政策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宗教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观之间存在着双向趋同性。因此,中国宗教与特殊国情相适应,将形成 "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的独特宗教环境。此外,中国国内宗教之间也存在双向对话,包括儒教或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现代大陆新儒家非常关注基督教,而他们对基督教的关注可能与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有关。

随着 "全球化 "社会的发展,中国宗教融入现代社会的步伐将会加快。各大宗教将大大降低其 "关注上帝 "的传统特征,转而选择 "关注人类社会本身 "和 "世俗化"。在宗教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宗教将把教义与现实世界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 "中国特色的宗教世俗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不仅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成果的现象学表现,因为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传统中欧洲大一统的梦想,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 "大一统 "的形象,它体现了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取代、逐渐重叠的趋势。宗教的世俗化可以理解为宗教对全球化的主动适应,从而引发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关注。全球化从来都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国际交往,更是不同文化领域的相互接纳与融合,而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滞后效应"。在中国,全球化带来的宗教世俗化,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有了全新的宗教环境。中国给了宗教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宗教自身也反向适应了中国特殊的国情,全球化进程给了宗教与 "中国特色文化 "双向对话的平台,"大一统 "作为一种和谐局面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列表

1. 孔子:《礼运大同篇》,选自《礼记-礼运篇》,冯新明译,2008 年 4 月。

2.《全球化始于何时?》凯文-H-奥罗克和杰弗里-G-威廉姆森。Williams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2000年4月。

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塑》塞缪尔·亨廷顿(1996 年)。

4. 《宗教社会学》,马克思韦伯,1971 年。

5.《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人民网。2018年9月13日。

6.《中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与实践》,2018年4月。

[1] 孔子:《礼运大同篇》选自《礼记-礼运》,冯新明译,2008 年 4 月。

[2] 《全球化始于何时?》凯文-H-奥鲁克和杰弗里-G-威廉姆森。威廉姆森。NBER 工作文件第 7632 号。2000 年 4 月。

[3]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1996年

[4]宗教社会学》,马克思·韦伯,1971 年

[5]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人民网。(2018年9月13日)

[6]《中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与实践》,2018 年 4 月